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财政税务学院 > 正文

财政税务学院举办第3期财税学术论坛

时间:2018年09月20日 16:48来源:财政税务学院 作者:财政税务学院 点击:

9月19日,财政税务学院第3期财税学术论坛在办公楼816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李文教授做了题为《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再分配税制改革研究》的学术报告。研讨会由财政税务学院院长谢申祥教授主持,《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徐晓雯教授、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赵宇教授和马恩涛教授、郭磊教授、王美玲副教授以及部分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李文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个体并非标准经济学模型中的自私的理性人,而是具有道德和情感的有限理性人。因此,主观公平感对个体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她进而通过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解释了参照依赖、锚定效应、损失厌恶、心理核算、框架效应等五个行为经济核心概念,并由此给出了其在再分配税制改革中对民众接受程度上的影响。李文教授指出,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必定有人会遭受客观损失,由此产生的对改革的客观原因抵触很难避免,而主观原因抵触则有很大弹性。因此,在税制改革中,政府通过一些改革方式、方法和策略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民众的抵触情绪。

李文教授还借鉴Fehr和Schmidt(1999)的个体效用模型,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嫉妒心理效应”和“同情心理效应”,并基于济南、潍坊、临沂三市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PA-OV模型和定序Logit模型,为大家展示了实证检验结果。实证分析显示,在当前的中国,收入相对低于他人会导致不公平厌恶,从而降低个人效用,使得个体倾向于支持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的税制改革,而收入相对高于他人则具有相反效应。嫉妒心理强度和同情心理强度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但对二者构成显著影响的变量差异较大,后者更主要受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前者则更多与个人对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成因的主观判断和感受相关。

整个报告持续了两个小时,李文教授运用大量信手拈来的案例和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使得大家对行为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