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上午,第40期“泰山金融讲坛”在舜耕校区金融楼第三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芦东副教授作了题为“大国货币竞争:来自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的证据”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营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
芦东基于当前我国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看,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确实推动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金额和使用概率。但是,从国际货币竞争的角度看,仍然存在尚未研究清楚的几个问题:双边货币互换是否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融资货币中的份额,是否系统性地带来了某些国际货币(美元等主流国际货币或者其他国际货币)的下降?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如何影响国际货币竞争,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国际贸易中人民币份额的提高是否也会带来金融和储备中的人民币份额提高或美元份额的下降?芦东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签订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能显著提高人民币的贸易融资份额。机制分析表明,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贸易融资可得性和降低人民币贸易融资成本,从而提高人民币在主流货币间的竞争力。进一步分析显示,在第三方国家贸易中,即使签订目的为第二层级,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也未能提高人民币在主流货币间的竞争力。同时,从货币的其他职能看,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并未带来金融交易和储备资产的美元占比下降。该研究对于更好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的作用,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报告结束后,芦东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并针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