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国史、党史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日,山东财经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纪念馆中,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仔细观看每一张历史图片、每一件珍贵文物,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深入了解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研制的伟大历程,亲身感受了两弹元勋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作人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扎根高原、不畏艰辛、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他们认为,纪念馆里陈列着的每一件图片和实物,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枚褪了色的老军功章,一份旧得发黄的规章制度,一件已经看不出是蓝色还是灰色的军大衣……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它们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内一张尘封了30多年的四位女大学生照片,给研支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了解到这四位女大学生,为了民族利益、国家需要,离开城市,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来到当年被称为“禁中之禁”的金银滩,头顶蓝天、脚踏草原,凭着青年人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特有品质,投身到了祖国核事业建设当中。
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信念。
参观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纷纷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感受。
张中兴:
在原子城纪念馆中,看着陈列的珍贵实物和文史资料,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当年核武器研制人员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平凡却又伟大的事情,我深深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苏联专家撤走,失去唯一的技术援助后,我们的先辈们仅用5年时间,从无到有,在计算机算力达不到的情况下,硬是拿算盘打也要验证实验数据是否准确,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墙上那些陈旧的照片,述说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更要记住这些国士无双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程开甲、朱光亚、于敏、林俊德等,以及那些未留下姓名就匆匆离开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都是大国梦的缔造者。
作为一名西部支教老师,“两弹一星”精神也会激励我做好本职工作,牢固树立“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西部”的理念,向先辈们学习,将青春融入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也会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以厚植家国情怀为德育目标,讲好“两弹一星”故事,将“两弹一星”精神带进课堂,讲述给学生。
王克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很荣幸能够亲身来到原子城,近距离认知历史、触摸历史,进一步从历史感知当下的“两弹一星”精神、体会新时代党员的自我精神追求。
在参观活动中,翔实的文字介绍,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模拟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在创建中国核工业的伟大壮举中建设者的艰辛付出和奋斗历程,深刻体现了建设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他们留下的足迹和汗水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风华正茂时来,两鬓斑白时离开。221工厂的故事很难不让我动容,相隔仅几十米的车间,新婚相爱的两人彼此隐瞒了数年,只靠小小信封传递了一段动人的爱情。他们把大好时光奉献给了祖国的西部,隐姓埋名数十年,默默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夜以继日地运算测试,甚至一家几代扎根边疆,无怨无悔。
只有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我们会永远铭记着老一辈科学家和建设者的精神,在那个年代,他们为了民族的自尊,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国防的强大,无私奉献,前仆后继,用忠诚与智慧、青春与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能够以青年之名来到祖国的西部奉献自我是我的荣幸,在未来的支教生活中,我将更加坚定信念,心怀感恩,把对先辈的敬仰和缅怀化作开展好教学工作的强大动力,尽心尽责干好本职工作,绽放青春风采。
马晓桐:
在原子城纪念馆里,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科学家和生产人员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自力更生、勇于攀登,为了祖国的原子弹事业奉献了青春,付出了所有。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郭永怀,他曾说:“母亲虽然很穷,但是孩子依然挂念,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回的时候就要走。”所以他当时在美国任教的时候拒绝参加任何带有机密性的工作。回国后的他废寝忘食,为了祖国的科研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让我动容的是,在飞机失事的危难关头,为了保护绝密数据资料,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紧紧的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绝密资料,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仍然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来到西部进行支教,也很幸运能够亲临原子城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感受两弹元勋们的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倍受鼓舞,自己一定将西部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铭记于心,时刻勉励自己,更加坚定的完成支教工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李晓冰: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我真正站在原子城的旧址上的时候,我才真正领会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究竟是多么令人钦佩。
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威慑和超级大国的百般刁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样一代人,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填补了国家尖端科学技术的空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221工厂 “信箱”的感人爱情故事,到普通的四位女大学生的工厂生活回忆,再到钱学森、邓稼先、王承书这些科学家的奉献和坚守,无数个“两弹一星”人甘愿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他们选择了祖国、选择了核武器、更选择了那片西北大荒漠。他们心有“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拼劲, 他们身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
如今,我从一个青年学生党员蜕变成了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与前辈们一样,我真正地走进西部、了解西部、改变西部,从教育到扶贫,从教书到育人,新时代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怀要落实在民族振兴、国家的前途命运奋斗以及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实际行动之中。“功成不必在我”是境界,“功成必定有我”是担当,无论在哪里,我都应当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前辈们用行动证明“平凡造就伟大”,而如今我们也要用一生诠释“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